查看原文
其他

跌倒时 要不要用手撑地

程萍 瑞士运动知觉学
2024-10-07
发表了几篇与“跌倒”相关的文章后,有读者询问我“跌倒的正确姿势”。
跌倒,通常是无法预知的意外,与每个人的灵活性、平衡能力,以及周边是否有硬物等各种因素都有关,非常复杂。即便我们在同一个地点多次跌倒,每一次的反应和状态也不会完全相同。探讨跌倒的姿势,我们可以从一些常见的现象开始。例如,跌倒时,要不要用手撑地?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随机问了微信圈中十位好友。其中八位朋友的回答是肯定。

原因多是   “会用双手,本能反应”

                “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下意识的动作”等。

您呢?您想过这个问题吗?

您在跌倒的瞬间,会用手撑地吗?


我请您和我的朋友一起进入下面的故事场景。

您从超市买了一些瓶瓶罐罐很沉的东西,需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家。

出于习惯,您一开始的时候会用手提。当您感觉到沉,费力的时候,您有可能自然地调整,把这些重物放到肩膀上。但单肩的承受力也非常有限,没多久您就有可能换到另一个肩膀上。如果此时,您有一个双肩包,或许您会认为背上刚买的东西,走路就会相对轻松一些。

用句老话来形容上面的场景就是“手提,肩挑,背扛”重物,您觉得是否有道理? 那么背扛重物为什么要比手提轻松呢?

如果手腕的承重能力有限,您认为在跌倒的瞬间,用手撑地能否承担住我们一百多斤从空中落下的体重?


 跌倒的瞬间怎么“自救”。奥地利的一所小学专门请来专家,教授孩子们跌倒的姿势。
 
您看到教练指导孩子们双手平放,用双手、小臂和胳膊肘共同承担下落的身体,还可以选择翻滚用背部先着地。您是否觉得,这些姿势和我们的肩挑背扛异曲同工?


想起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网络上一些视频和文章讲到“正确”的跌倒姿势。为了避免髋骨骨折,尤其是老年人因跌倒后导致的卧床,他们建议人们用手撑地,“牺牲”腕关节,以求“救命”。


因此, 我很想和您继续谈论下面的话题。 
第一:为什么会骨折?
骨骼对于人体就像一个坚硬的支架,支撑着整个身体的轮廓。形容骨骼的强硬我们甚至会说“钢筋铁骨”。那么在跌倒过程中导致骨折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冲击一个部位,或是较为脆弱的末端。
第二:能不能不骨折?

当无法避免跌倒的时候, 是否有一种姿势可以把身体的损伤降到最低。


那么,就让我们学习一个知识点, 了解我们的身体, 一起寻求方法。 


运动知觉学的六个核心理论中,“功能解剖”,主要讲解骨骼和肌肉在日常活动中的配合。 



在这里我们把人体分成:
四肢及三个中心组织“头、胸和髋”, 共计七个大的组织块。 
颈部、腰部和两个肩关节、两个髋关节,共计六个软组织。
当您了解了这样的人体运动骨架,我想问您:
您能不能仅动脖子,不动头?
您能不能仅扭头,不动脖子?
答案都是否定。也就是说,人体的这些组织块是和软组织相互关联,相互配合,产生我们日常活动中的动作。


现在请您跟着我做一组体验活动, 将刚刚的知识点延伸到运动的类型。

当您坐在椅子上,向下低头,您会发现,身体的运动方向是垂直向下,颈部、腰部等软组织也随着头和胸向下,是同样的运动方向。专业术语形容这样的运动姿势是“平行运动”。

同样,您还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您会发现头自然带动脖子,脖子会自然带动上身转向,与头同时向一侧偏。当您继续转头,感觉前胸转向费力,到达极限的时候,试着打开胳膊随着头和上身一起转,您会发现身体更容易向一侧倾斜,可以更多地看到身后。在这个动作中,软组织被拉伸,旋向不同的方向。专业术语形容这样的运动姿势是“螺旋运动”。


讲到这里我们回到最初要解答的问题:跌倒时,要不要用手撑地?


如果用手撑地,那么这是一种平行向下的运动;仅用手腕撑地需要承担身体重心向下和快速倒地形成的冲力。 

 

如果是侧身翻滚,利用螺旋运动的姿势,身体的重心在运动过程中就会不断随身体姿势变化转移,减轻与地面接触时的重力冲击。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就有读者留言问我,跌倒的时候到底该怎样“顺势”“侧身”和“翻滚”。这篇文章中,我用低头和转头的例子向您讲解了人体组织块和软组织的关系。其实,我们仅仅是一个转头或一个手臂的侧翻都会对全身的运动带来影响。在舞蹈或日常锻炼中,我们常会接触到扭身、拉伸等姿势,您只需要把“动作”带入这些日常生活中,关注活动的姿势。怎样跌, 怎样起, 我会在公众号中逐步逐点讲解,与您一起发现身体潜能,不仅可以服务我们的健康,还可以在跌倒时将伤害降到最低,避免骨折。 


运动知觉学正是关注人们日常活动的姿势。我是培训师程萍, 如果您喜欢我的讲解,欢迎您点赞转发文章让更多人学习和了解“跌倒时要不要用手撑地”。
读者留言  在家跌倒 (一)点击蓝字就转到原文
前几天,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因景区停车场地面不平,下车移动时失去重心,踉跄几步后向前跌倒,在双手触地的同时,顺势向右侧滚,基本上没有受到伤害。我目睹了整个过程。事后询问其老伴,得知老人曾经多次做过“防跌倒”的训练,才有这么好的结果!由此可见“防跌倒预演”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及图片:
Kinaesthetics Konzeptsystem
https://www.btvon.at/index.php/video/2135/sturz-und-falltraining-in-der-vs-st-veit-an-der-glan/
https://www.wral.com/afraid-of-falling-for-older-adults-the-dutch-have-a-cure/17227571/

说明: 
运动知觉学公众号在瑞士注册并通过海外认证。 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未经同意 请勿转载 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瑞士运动知觉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